地祇后土是中国古代创造出来的掌管大地之神后土崇拜源于华夏祖先
地祇后土是中国古代创造出来的掌管大地之神。后土崇拜源于华夏祖先对于土地的信仰。上古时代,当时的华夏祖先刚刚建立起初步的农业文明,对于农作物的丰欠原理缺乏认识,认为一年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全仰仗土地主观意志的赏赐,因此逐渐想象出一个掌管大地万物生长的大地之神,称为后土。后,早期有君主的意思,后土,意即土地的君主。后土与当时的昊天上帝共同构成了古人的天地崇拜,古代的封禅大典便是以昊天上帝和后土为祭祀对象。汉代后,道教将后土列为道教四御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是与玉皇大帝相配合的掌管大地山川的女性神。至于后土的“人选”,在早期一度流行的以英雄人物充任神灵职位的风潮中,《礼记》《山海经》等记载共工氏之子句龙担任了后土,也有说禹担任此职的。同时,与后土的传说并行不悖的,还存在女娲是三皇之一的土皇的传说。故此,后土与女娲一向不分彼此。
“社稷”的含义是什么?
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二者是对庄稼丰歉起决定作用的神仙,是古人为取得丰收而重点祭祀的两个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人们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早期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应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如此,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便来源于此。关于社神的“人选”,则有共工之子句龙、禹、女娲等3种说法。至于稷,来源于叫做稷正的主管农业的官职,据说烈山氏的儿子柱曾做夏的稷正,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自西周时期起,社神与谷神被人们合称为“社稷”,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祭祀。后来社坛和稷坛合并为社稷坛,对社神与谷神一并祭祀。社稷坛位皇宫之右,与皇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同为国家祭祀重地。因古代帝王经常在社稷坛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故“社稷”一词就逐渐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如《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什么是天子的明堂?
明堂始建于黄帝,夏代时称“世室”,商代称“重屋”,周代时则称“明堂”。它是一种以宗教为中心,集祭祀、布政、教化功能为一体综合性场所。因为没有相关资料留下,汉代时的人们已经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具体形貌了。汉武帝时曾想建造一个,无奈不知其外形,而是按照一个方士的猜测造了一个。近代学者考证后认为它是具有四堂八室的一个建筑,天子按月顺次于四堂八室之内,按每月不同的政务要求向诸侯及臣下颁布政令或者进行祭祀。明堂是一个政教合一性质的意识形态化的建筑,标志着古代宗教的最高水平。周代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与宗教开始渐次分离,明堂逐渐边缘化乃至废弃。但后世帝王因崇尚上古之风,自汉武帝往下,历代帝王多在近郊建立明堂,以示效法古制。如今历代留下来的明堂中,以武则天在洛阳所建的明堂最为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