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崇政院五代后梁时期为了防治唐代宦官专权的弊病而将枢密院改为
所崇政院:五代后梁时期,为了防治唐代宦官专权的弊病,而将枢密院改为崇政院,选拔文臣担任院使以及直院。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之后又将崇政院改为枢密院。
者郭崇韬、安重诲:郭崇韬,五代后唐将领;安重诲,五代后唐将领。关由:政府机构间的文书往来。
乃发头子、拟堂帖:是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区别,枢密院将文书称为头子,中书省将文书称为堂帖。驿马:驿站的马。
我兼任史馆检讨时,曾参与讨论枢密院札子中所问宣、头的由来。我考究唐朝时期的成例,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都会写成四份,其中一份为底本,一份为宣本。此处的“宣”意为颁行的意思,并没有作为文书的名字。晚唐时期枢密使在宫廷内苑接受诏令,出来之后再将诏令交付给中书省,就是所谓的“宣”。中书省接受诏令,并将其抄录一份放于籍册内,称为“宣底”。而今史馆中尚且还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好比现在的“圣语簿”。后梁最初设置崇政院时,主要负责传达皇帝诏令。到了后唐庄宗时期又重新恢复为枢密院,并任命郭崇韬、安重诲为枢密使,枢密院此时才开始分管政事,公文不再经由中书省,而直接传达给下级部门的便称为“宣”,如同中书省的“敕”。小事则发头子(枢密院下发)、拟堂贴(中书省下发)。到现在枢密院依然使用宣子和头子,本朝的枢密院也使用札子。不过中书省的札子,宰相的画押签在上面,而次相以及参政知事(副宰相)的画押依次签在下面;枢密院的札子,长官的签字画押在下面,副长官以及其他官员的画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作为二者(枢密院的札子和中书省的札子)的区别。头子,也只有在驿马之类的事情上使用。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其 ,则趋而入② 。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所 ,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④ 。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者 。后殿引臣寮⑥ ,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乃 ;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⑧ ,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何 。
其唱:“喝”,高喊。趋:以小碎步向前走。古时此种行为代表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