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俗不同而渐渐地相差很远了”
夫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俗不同,而渐渐地相差很远了。”
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苏轼曰:“至于言性,则未尝断其善恶。”
习俗化育
生于官宦富豪之家与生于平民贫苦之家,其人生命运有着天壤之别。因而,对于人性,孔子没有肯定性善还是性恶,只是说人性本是相近的。之所以有所差别,只是因为环境不同、所受到的教育不同、后天习染不同、自己努力程度不同,距离才慢慢增大,日益相距悬远了。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出身对人生的命运具有深刻的影响,但这不是决定因素,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如何对待。虽然出身卑微低下,但是能够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尽力将自己的天分发挥到极致,必然能够实现其人生目标。同样地,即使一个人出身高贵,若以出身自傲,不思进取,也终必流于平庸而致失去一切。因此,人生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夫子说:“只有最上等的智者与最下等的愚夫是不能改变的。”
朱子曰:“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环境改变命运
智与愚并非天命所定,在于善恶之念。习善则善,习恶则恶。然而,“智”与“愚”并没有严格区分的界限。“上智”非智,“下愚”非愚,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环境决定命运,人也改变着环境。关键在于我们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为环境所同化?还是积极地进取,以自己的力量改造环境?坐而论道,不如奋力躬行。一千个智者的争论,不如一个老农的勤谨。重在行动,在于改变环境的实际行为。人们都在夸夸其谈,都在搜肠刮肚地创新着辞藻,预言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智慧的真知灼见令人仰慕,但是如果不能付诸切实的行动,永远只能是空洞的理论,没有一点用处,不如切切实实地去植一株树苗,去种一棵小草,去栽一簇鲜花。一个治沙者所植的一株红柳,胜过研讨生态环境会议的论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