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卒勿攻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我军不要去攻击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
锐卒勿攻: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我军不要去攻击。
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小利作饵引诱我们,则不要去理睬敌人。饵,诱饵,以利相诱。
归师勿遏:此言对于正在退回本国的敌军,不要去正面阻截敌人。遏,拦阻、阻截、截击。
围师必阙:对敌进行包围作战,当留有缺口,避免使敌作困兽之斗。阙,同“缺”,缺口。
穷寇勿迫:谓对陷入绝境之敌,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做垂死挣扎。穷,困厄。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高地就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去迎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予以理睬,对正在撤往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拦截,包围敌人一定要虚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地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点评】 本篇主要论述在通常情况下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规律,中心思想是如何趋利避害,保证军队在开进和接敌过程中争取先机之利,立于不败之地。
与《九变篇》主要论述作战“变法”问题有所不同,《军争篇》集中讨论了军事行动中的“常法”问题。如军事后勤保障上的“常法”:“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作战指导上的“常法”:“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发挥军队战斗力的“常法”:著名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四治”理论。统一号令和严格战场纪律的“常法”:“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以及用兵制胜的“常法”,所谓的用兵八戒等等。以下我们就本篇一些重要军事观点作具体分析。
(一)关于争夺先机之利问题的辨证认识。
孙子高度重视对有利作战地位的争取,认为这是掌握主动权,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同时他充分论证了“军争”的利弊,主张在军队开进过程中,“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考虑各种客观因素,通晓利弊关系,调动敌人,“后人发,先人至”,先敌占取有利战机,这样才算是“知迂直之计”。为了确保军争的成功,孙子强调做好充分准备,即了解“诸侯之谋”,察知“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形条件,任用“乡导”,以及搞好“辎重”、“粮食”、“委积”等后勤保障等。孙子着重指出争夺先机不当可能引起的后果,分别列举了“百里而争利”、“五十里而争利”以及“三十里而争利”的危害。孙子此论既照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真正把握了用兵精髓。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率军大破秦师的阏与之战,可谓是历史上成功运用孙子“迂直之计”的典范。在这次作战中,赵奢避开强秦的兵锋,越过险阻,轻装急进,抢先占据有利阵地北山,取得战争主动权,进而夺得胜利。此战对孙子的“军争”理论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孙子的“迂直之计”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印巴战争中,印军成功运用“以迂为直”的战术,纵深迂回,分割、包围巴军,攻占达卡,赢得战争胜利。这是孙子“军争”思想在当代的高明借鉴和运用。
(二)关于“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作战指导原则。
为了夺取先机之利,孙子要求作战指导者在军队接敌运动过程中,坚持和贯彻“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指导原则。有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疾如风”;无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徐如林”。一旦进攻,要像烈火燎原,无坚不摧;一旦防御,要像山岳耸峙,岿然不动。必须隐蔽时,要做到如同阴云蔽天,使敌人无从筹措;必须冲锋时,要做到如同雷霆突鸣,使敌人猝不及防。一切“悬权而动”,惟求战胜强敌。孙子这一作战指导原则,文字不多,但内容精辟,它不但回答了夺取先机之利的条件和主要手段,也概括了孙子制胜之道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兵以诈立”,是说用兵的根本特征在于诡诈奇谲,不诡诈无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