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兄名分尊贵无比读书人在他人面前必须尊称父兄为家父家兄这是一
父兄名分尊贵无比。读书人在他人面前,必须尊称父兄为家父家兄,这是一定之理。让后生晚辈不要效仿挑脚汉子,称呼父亲为老官人,称呼兄长为大老官,好像是不屑称呼家父家兄。然而,这样做便是不孝顺。相沿成习,不加察觉,成何体统?又有做儿子的,当面称呼母亲为老亲娘。这种称呼,佣人用来是合适的。读书人侍奉父母,也这样称呼,可以吗?以上诸种不妥,一定要防备着。 挑脚:为别人挑运货物或行装。 相习:沿袭。 承欢:迎合人意,求得欢心,多指侍奉父母。 云尔:如此说。
称呼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称呼体现了人的礼仪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社会阶层。读书人在称呼父母和兄长时,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一定要亲切而尊重,这是为人子弟者应有的礼仪。在人前应当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兄长为家兄,而不能和没读过书的挑脚汉子或佣人一样,称呼父母为老官人、老亲娘,称呼兄长为大老官。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这是读书人的说法,尊重而亲切;称呼老官人、老亲娘、大老官,这是挑脚汉子或佣人的说法,粗鄙而轻佻。因此,陆陇其才指出:“父兄名分其尊无对。读书子在人前,必须称家父家兄。”虽说时代变了,礼仪的表达方式变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陆陇其要求人们规范称呼的观点在当下也是有效的,我们在称呼父母时也要体现礼仪和涵养,比如称呼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而不是老头子老太太。
40. 小相法
见父亲而行行①无和颜悦色②,如不欲见面者,不是贤郎。见父亲而逡巡③若搔头鼠忧④,而不欲见面者,必非令子⑤。盖子之于父,自有一种至诚恻怛⑥慈爱之意,殆⑦难以言语形容者,莫谓人莫知其子之恶也。
见到父亲而脸色难看,好像不想见面一样,这样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见到父亲而欲进不进,迟疑不决,好像是在搔头抓耳,心中充满忧虑,似乎不想见面,也不是好孩子。儿子对于父亲,自然而然会生起一种最真诚的恻隐慈爱之情,大概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不要以为人们不知道自家儿子的不好。 行行:刚强负气貌。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鼠忧:忧虑。 令子:犹言佳儿、贤郎。多用于称赞他人之子。 恻怛:恻隐。 殆:大概,几乎。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的是“小相法”。何为小相法?他认为,从儿子对待父亲的态度,可以看出儿子是否优秀。这种从小事情观察从而得出结论的做法就是小相法。陆陇其认为,见到父亲时,凡是有以下两种情形的都不是好孩子:一种是“行行无和颜悦色,如不欲见面者”,一种是“见父亲而逡巡若搔头鼠忧,而不欲见面者”。这两种情形中,一种是“如不欲见面者”,强调一个“如”字,这种情形下,儿子“行行无和颜悦色”,是不是真的不想见面不得而知;一种“而不欲见面者”,强调一个“而”字,这种情形下,儿子“逡巡若搔头鼠忧”,真的不想见面。父子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子之于父,自有一种至诚恻怛慈爱之意”,按照常理,父子理当相处融洽,儿子见到父亲,不说欢呼雀跃,也要亲切喜悦;然而,以上两种情形中,儿子见到父亲,表现得都不和谐,好像是老鼠见到了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偏差呢?陆陇其没有深究,但他说了一句话:“莫谓人莫知其子之恶也。”知子莫若父,儿子怎么样,父亲当然知道。如果知道“子有恶”,父亲该怎么劝导呢?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41. 卑弗议尊处卑幼①,若向人前议论尊长,无损于尊长,必见鄙②于正人。
年龄小的晚辈如果在别人面前议论尊长,不会对尊长的名声造成伤害,却一定会让自己遭到正人君子的鄙视。 卑幼:指晚辈年龄幼小者。 见鄙:被鄙视。
中国古代等级森严,上与下、尊与卑、长与幼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卑幼者不可冒犯尊长,当面不可以,背后也不可以。因此,陆陇其提出了“卑弗议尊”的观点。他认为,卑幼者“若向人前议论尊长,无损于尊长,必见鄙于正人”,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是家法的处置。这里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卑幼者的议论“无损于尊长”;二是“必见鄙于正人”。“无损于尊长”说的是卑幼者的议论不会损伤尊长的名声,没有达到诋毁或贬低尊长的目的;“必见鄙于正人”说的是卑幼者如果在正人君子面前说尊长的坏话,将会受到正人君子的鄙视。这两点共同说明了卑幼者议论尊长的言论不会受到重视,甚至会使自己受到惩罚,进而说明了等级的森严和社会的顽固。当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如果长辈有错误,晚辈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规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妄议,更不得谩骂和指责。
42. 同心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