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投降前后,作为各路晋军统帅的贾充驻扎后方,对前线战况并不
孙皓投降前后,作为各路晋军统帅的贾充驻扎后方,对前线战况并不了解。王濬的大船都开进了建业,孙皓都投降了,贾充还上奏,认为春天来了,江南低湿,担心晋军爆发疾疫,建议立即班师。如果晋军战败了,“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奏疏递了上去,前方传来了吴国投降的捷报,贾充追悔莫及,怕司马炎怪罪,慌忙跑到洛阳请罪。司马炎也没有处分他。
孙皓投降后,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见面时,司马炎对他说:“朕设此座待卿已久。”孙皓回答:“臣在南方也设有等候陛下的座位。”一旁的贾充想献媚,故意揭孙皓的短,想让他难堪:“听说您在南方凿百姓双眼,剥百姓头皮,这算是什么刑罚?”他以为孙皓必定惭愧请罪,不料孙皓冷言相向:“我这是用来惩罚那些弑君的叛逆的。”这句话反倒戳到了贾充的痛处。他不就是杀害曹髦的元凶吗?贾充顿时满面羞惭,无言相对。司马炎也没有处分孙皓,一笑了之。
司马炎虽然是西晋的开国帝王,统一了大乱分裂近90年(194年至280年)的神州大地,但靠的是祖父和父辈奠定的政治基础,靠的是北方强大的经济基础。他本人就是个平常之人,没有过人的胆略,也谈不上有什么才华。重臣何曾对家人评价司马炎:“吾每宴见,未尝阅经国远图,唯说平生常事。”
还有一个段子,说司马炎曾问司隶校尉刘毅:“朕可与汉朝哪一个皇帝相比?”刘毅不客气地答道:“汉桓帝、汉灵帝。”司马炎见刘毅将自己比作东汉昏君,大为惊奇:“我还不至于那么差吧?”刘毅答道:“桓灵二帝卖官鬻爵,可钱进了国库,陛下却将卖官的钱占为私有,如此相比,恐怕你还不如桓灵。”刘毅的指责十分尖锐,司马炎也没有生气,反而笑道:“桓灵时没有人说这话,如今朕有直臣,远胜于他们了。”可见司马炎还是比较宽容开明的,能听得进谏言,可惜左耳进右耳出,听了以后没有行动。
总体来说,司马炎资质平常,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后重新统一,恰恰需要一个不折腾、安静治国的守成之君。司马炎的个性宽松和政治上的无为,适应了现实的要求。南北统一和若干经济恢复措施,使西晋初期的社会经济逐年增长,国家赋税收入逐渐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从西晋灭吴的太康元年(280年)到司马炎临死前一年、太康十年(289年)的这十年,也被艳称为“太康繁荣”。
十一、太子是个白痴
一
西晋初年,全天下都知道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
司马衷的白痴是先天性的,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正常的白痴。他从小就不会正常走路,快10岁了还口齿不清,分不清楚大豆和大米的区别,更谈不上读书写字了。
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司马衷白痴到了什么程度:
第一件事是说在一年的夏天,成年以后的司马衷带着随从到华林园去游玩。走到一个池塘边,一行人听到池塘里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司马衷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官呢还是为私?”随从们听到这样的问题,心里觉得好笑,可嘴上又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也许是其中一个随从对司马衷的白痴问题习惯了,急中生智说道:“在官家里叫的,就是为官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为私的。”司马衷觉得很有道理,频频点头。
第二件事情说的是一年天下灾荒,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出现许多饿死的人。在朝廷上,自然有大臣议论起这件事情来。司马衷突然发问说:“这些人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大臣们哭笑不得。但对于司马衷来说,米饭和肉都是他日常吃的,现在没有饭吃了,为什么不去吃肉呢?
这么一个明显弱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么就成为太子了呢?
司马衷是司马炎和杨皇后嫡生的次子。司马衷的哥哥司马轨早夭,司马衷很自然地成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他被立为太子时,只有9岁。史书上没有任何有关司马衷立太子争议的记载。也许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还没有接触朝廷大臣,而且太子年纪也小,反应迟钝一点也并不被视为大事情,所以群臣没有就司马衷被立为太子一事提出疑问。同时司马衷的生母是皇后,正得到司马炎的宠爱,大臣们也没有人公开反对。随着司马衷开始长大,难以掩饰的智力缺陷暴露了出来。人们不禁在心中发问:太子将来能否胜任天子宝座?是不是应该及时更换太子?